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跨宗教和平之路 維也納佛光山點燃和平之燈
2023-09-12
奧地利維也納十五區跨宗教「和平之路」活動,9月10日下午在維也納佛光山拉開序幕。由區長Dietmar Baurecht和覺衍法師共同點燃「和平之燈」,近80人沿途一路前行,在猶太會堂遺址、伊斯蘭學堂、聯合循道會教堂以及天主教堂完成傳遞儀式。
「和平之路」今年的主題為「自然‧生活‧和平」,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會長林玉嬌致歡迎詞表示,佛教是高度重視自然生態價值的宗教,自古以來,山林裡的寺廟秉承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建造,僧眾的修行,也與自然和諧共處。歷代高僧還發心植樹造林、疏通河渠、架橋修路,並提倡戒殺、素食、環保、放生等善行。林玉嬌援引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指出佛教的和平與平等,願人類以「慈悲喜捨」達成平等心。
奧地利貴賓們跟隨林玉嬌和佛光人,一同吟誦德文版《心經》,佛之聲合唱團為眾人獻上人間音緣〈希望之光〉,讓更多奧地利人領略人間佛教的魅力,感受人間佛教的信心、歡喜、希望、和平。
覺衍法師開示,世界之所以有紛爭、戰亂,皆源自人性的貪婪、瞋恨與嫉妒。因此,對世界和平的希望,唯有從淨化自己的內心做起。佛光山的人間佛教講求三好運動,以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來淨化自心。很榮幸和平之路活動在維也納佛光山道場點亮和平之燈,希望藉此光明,我們的內心能夠被點亮,大家攜手努力,共同邁向和平之路。
活動的第二站是猶太會堂Turnertempel遺址,一如維也納其它猶太會堂的命運,Turnertempel在1938年11月發生「碎玻璃之夜」,遭遇滅頂之災。如今,只有綠樹襯映下的空地,訴說著當年令人難以置信的反人類罪行。
維也納猶太社區代表Willy Weisz表示,人類若祈願和平,則要學會尊重不同理念、不同思想和不同政治態度生活的人群,如此,世界才能和平共處,才能人我無別。
Itkan伊斯蘭文化教育協會是此行第三站,協會負責人Mohammad Faroque Al-Madani博士說,伊斯蘭教的核心就是和平與安寧。他強調Itkan是伊斯蘭學堂,而非清真寺。來Itkan的人不是為了朝拜,而是學習阿拉伯語和《可蘭經》。學員來自歐亞非等各大洲約55個國家,非常國際化而多元,有孩子,也有成人,甚至有非穆斯林教徒。
「和平之路」的第四站,設在源自18世紀英國、後在美國蓬勃發展的奧地利聯合循道會教堂內。男牧師兼教堂總管Stefan Schröckenfuchs介紹說,聯合循道會注重社會和諧共處,願意秉承「普世、福音和改革」的宗旨,為全人類造福。教堂女牧師Esther Handschin以一首讚美詩為例,表明教會以避免戰爭、保護地球、摒棄族群歧視等使命,力圖為人類和平做出貢獻。
十五區的瑪麗亞聖心天主教堂,是今年「和平之路」的終點站。教堂代表Clemens Pollheimer說,此處曾毀於火災,重建於1972年,以玻璃彩繪的方式,描述出當年的災難,希望人類在耶穌的領引下趨利避害,抵達和平的聖途。
教牧助理Petra Wasserbauer藉聯合國相關宣言,祈求人類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世界,祈願世人擁有勇氣和預見,從現在做起,讓後世自豪「人」這個稱號。
區長Dietmar Baurecht總結,這次跨宗教活動相當有意義,應該考慮每年舉辦,通過「和平之路」,讓人們真正跨越宗教鴻溝,感受對話和行動的重要性,「畢竟,和平不是靜態的,和平永遠在路上」。
「和平之路」今年的主題為「自然‧生活‧和平」,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會長林玉嬌致歡迎詞表示,佛教是高度重視自然生態價值的宗教,自古以來,山林裡的寺廟秉承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建造,僧眾的修行,也與自然和諧共處。歷代高僧還發心植樹造林、疏通河渠、架橋修路,並提倡戒殺、素食、環保、放生等善行。林玉嬌援引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指出佛教的和平與平等,願人類以「慈悲喜捨」達成平等心。
奧地利貴賓們跟隨林玉嬌和佛光人,一同吟誦德文版《心經》,佛之聲合唱團為眾人獻上人間音緣〈希望之光〉,讓更多奧地利人領略人間佛教的魅力,感受人間佛教的信心、歡喜、希望、和平。
覺衍法師開示,世界之所以有紛爭、戰亂,皆源自人性的貪婪、瞋恨與嫉妒。因此,對世界和平的希望,唯有從淨化自己的內心做起。佛光山的人間佛教講求三好運動,以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來淨化自心。很榮幸和平之路活動在維也納佛光山道場點亮和平之燈,希望藉此光明,我們的內心能夠被點亮,大家攜手努力,共同邁向和平之路。
活動的第二站是猶太會堂Turnertempel遺址,一如維也納其它猶太會堂的命運,Turnertempel在1938年11月發生「碎玻璃之夜」,遭遇滅頂之災。如今,只有綠樹襯映下的空地,訴說著當年令人難以置信的反人類罪行。
維也納猶太社區代表Willy Weisz表示,人類若祈願和平,則要學會尊重不同理念、不同思想和不同政治態度生活的人群,如此,世界才能和平共處,才能人我無別。
Itkan伊斯蘭文化教育協會是此行第三站,協會負責人Mohammad Faroque Al-Madani博士說,伊斯蘭教的核心就是和平與安寧。他強調Itkan是伊斯蘭學堂,而非清真寺。來Itkan的人不是為了朝拜,而是學習阿拉伯語和《可蘭經》。學員來自歐亞非等各大洲約55個國家,非常國際化而多元,有孩子,也有成人,甚至有非穆斯林教徒。
「和平之路」的第四站,設在源自18世紀英國、後在美國蓬勃發展的奧地利聯合循道會教堂內。男牧師兼教堂總管Stefan Schröckenfuchs介紹說,聯合循道會注重社會和諧共處,願意秉承「普世、福音和改革」的宗旨,為全人類造福。教堂女牧師Esther Handschin以一首讚美詩為例,表明教會以避免戰爭、保護地球、摒棄族群歧視等使命,力圖為人類和平做出貢獻。
十五區的瑪麗亞聖心天主教堂,是今年「和平之路」的終點站。教堂代表Clemens Pollheimer說,此處曾毀於火災,重建於1972年,以玻璃彩繪的方式,描述出當年的災難,希望人類在耶穌的領引下趨利避害,抵達和平的聖途。
教牧助理Petra Wasserbauer藉聯合國相關宣言,祈求人類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世界,祈願世人擁有勇氣和預見,從現在做起,讓後世自豪「人」這個稱號。
區長Dietmar Baurecht總結,這次跨宗教活動相當有意義,應該考慮每年舉辦,通過「和平之路」,讓人們真正跨越宗教鴻溝,感受對話和行動的重要性,「畢竟,和平不是靜態的,和平永遠在路上」。
最新消息
屏東講堂佛光兒童祝福禮 皈依三寶奉行三好
2025-08-13《獻給旅行者365日》贈花蓮捷絲旅 安頓旅人身心
2025-08-13波士頓中國城慶中秋 佛光人推廣三好四給精神
2025-08-13靈知學會參訪北雪梨佛光緣 學習三好運動
2025-08-13慧慈寺信眾跟著大師辦教育 分享歡喜布施的喜悅
2025-08-13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2
2025-08-13北區知賓培訓 以佛法慈悲與智慧廣度有緣人
2025-08-12西來大學市集美食、藝文兼備 社區溫馨交流
2025-08-12台北道場香積團十四周年慶 五十道創意素齋喜團圓
2025-08-12印尼蘇北協會第五分會三好動漫繪畫比賽 宣揚三好四給理念
2025-08-12
相
關
消
息